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的探索者——杨允中
作者:韩大元  

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杰出校友、著名基本法学者杨允中先生于2024623日辞世。一年后的今天,我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缅怀以学术为生命、为“一国两制”理论研究与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—杨允中先生。一年前杨允中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,我们母校的师生、学界同仁为失去一位热爱“一国两制”事业、充满社会责任与勇于创新的学界前辈深感哀痛。在“一国两制”实践进入新阶段的新背景下,学习和研究杨允中先生关于“一国两制”的学术观点,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“一国两制”实践规律的认识,有助于构建“一国两制”自主的知识体系。

杨允中先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,生前发表了近500篇学术论文,出版了《一国两制实践在澳门》《一国两制与澳门成功实践》《论正确实践一国两制》《“一国两制”百科大辞典》《一国两制实践论》《一国两制与现代宪法学》《论回归意义》《澳门基本法释要》《我的“一国两制”观》等论著40多部、先后主持编撰大型学术期刊近100期、各级研讨会论文集和研究报告逾60部。在“一国两制”研究领域,他以学术创新精神,力求结合澳门“一国两制”生动实践,推动构建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与框架,为学界深入研究与思考“一国两制”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学术范式与方法论。杨允中先生关于“一国两制”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广泛的。其中,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在于提出并构建“一国两制”理论框架与方法论,以体系化融贯“一国两制”的范式、概念与学理。这里以杨允中先生的《我的“一国两制”观》一书为例,探讨杨允中先生提出的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。

199360岁高龄的杨允中先生报考了许崇德先生的博士生,踏上博士求学之路。当时,杨允中已获得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,并在澳门学界已有广泛的影响,并参与国家和特区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。可以说,此时的杨允中先生已功成名就。但为了进一步深造“一国两制”蕴含的重大学术价值,并系统地研读“一国两制”历史、文本与实践问题,他决定到许崇德教授名下学习宪法与基本法。他入学的研究方向是各国政治制度比较,从宪法学、政治学的融合视角研究“一国两制”的相关问题。在他的培养方案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针对1997年—1999年香港、澳门回归祖国急需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,通过三年的宪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,具有综合的科研能力,为澳门的法制建设贡献才智,为澳门的稳定与繁荣,为祖国统一事业发挥积极作用”。杨允中先生在三年的读博士期间,在导师的指导下,认真钻研学术,完成培养方案,撰写了《“一国两制”与现代宪法学》博士学位论文,并于19951210日参加答辩。根据档案资料,当时参加答辩委员会的专家有7名,著名宪法学家王叔文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。答辩委员会决议高度评价杨允中先生博士论文,并全票通过论文,同意建议授予杨允中博士学位。1996117日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其博士学位。如果没有对“一国两制”事业的热爱与追求,不可能在60岁高龄读博士学位;如果没有对构建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化的学术使命,很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写博士论文,并提出体系化的框架与命题。这一特殊的研究背景,使杨允中先生成为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的探索者与实践者。

杨允中先生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化的探索始于对“一国两制”基本概念、范式与范畴的深入思考。他在“一国两制”的研究中注重理论范式的科学性,关注概念的提炼与融贯性,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界限。比如,他在“‘一国两制’再认识”一文中,提出最核心的理论问题,即到底何谓“一国两制”。他认为“一国两制”是主流价值认知体系,包括:“一国两制”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;“一国两制”的具体化是基本法;“一国两制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;“一国两制”是特别行政区的一大发展优势;“一国两制”是崭新的开放型认知体系;“一国两制”是全方位的成功创新;“一国两制”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新成果;“一国两制”是现代宪法学、政治学的创新发展标志和核心内容。在探讨“一国两制”基本理论的论文中,他把知行合一、求同存异、和谐包容作为认知论的核心理念。对“一国两制”理论的内涵,他概括为“六观”,即国家主权观、两种制度整合观、“澳人治澳”观、高度自治观、政策稳定观、长期示范观等。

对“一国两制”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,他在“关于推动‘一国两制’体系化成熟化的思考”中提出:“一国两制”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,是生动实际的国情教育内容;“一国两制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创新;“一国两制”是新型民主试验田;实行“一国两制”的特别行政区有巨大示范价值等。他较早地将“一国两制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以结合起来,提升了“一国两制”的理论高度。

杨允中先生较早地提出“‘一国两制’是新型国家基本政治制度”这一命题,并论证了理论依据与制度框架。目前学界对“一国两制”是否属于“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”仍有争议,而杨允中先生在2012年就提出这一命题,并构想了完整的学理框架。他认为,特别行政区制度有条件、有必要成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,认为特别行政区既是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政治制度,同时也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;“一国两制”作为成熟的理论体系,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权威性、影响力。

在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论述中,杨允中先生坚持历史的整体观,反对“碎片化”历史观,对实践问题保持客观、理性与辩证的立场,使整体性与体系化成为他学术研究的基本风格,为我们树立了学术体系化的标杆。如针对“五十年”不变的机械性解读,他明确提出“50年不变不宜机械地理解”,并运用邓小平理论系统地论证“五十年不变”的辩证原理,明确提出“50年不变”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,是写入中英、中葡联合声明的“一国两制”的基本内涵之一,并明确“50年不变”的内在逻辑与原理。

在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化方面,杨允中先生是最早提出“一国两制”作为新型复合型交叉学科的学者之一,致力于构建基于“一国两制”的新知识体系、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。他强调,“一国两制”教学与研究有待系统化、网络化,“‘一国两制’理论是一部大书”,“特别行政区制度是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产物”等。他特别强调,“一国两制”理论的科学性、可行性要经得起社会现实的检验,其创新价值十分丰富,其启迪意义十分深刻。

在“一国两制”理论的研究方法上,他倡导跨学科的研究方法,提出以宪法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等不同视角综合研究“一国两制”理论,实现方法论的综合化与体系化。他认为,“一国两制”是特别行政区的一大法制优势,它令特区在伟大祖国关怀、支持下享有水涨船高之利,可以有效提升综合竞争力,并保持旺盛生机与活力。

可以说,体系化是杨允中先生关于“一国两制”理论研究的学术风格与方法论,值得我们认真学习,积极推动“一国两制”的学理化、体系化与精细化。杨允中先生曾表示,学习好、研究好、发展好香港基本法,是新时代学者的历史使命,要坚持将“一国两制”和基本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,为两地长期繁荣稳定打下扎实稳定的基础。

当代中国的法学理论中,“一国两制”理论是最具标志性的自主学术话语,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典范。我们要以学术话语凝练在“一国两制”实践中蕴含的哲理、学理与法理,以更加开放、自信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学者交流,将“一国两制”的学术话语推向国际社会,与国际学术话语衔接,进入主流的话语之中,为国际学术界认识、研究“一国两制”提供学术范畴与经验。

自主性法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,基于历史的关照是十分重要的,无论是自主体系的目标设定还是具体构成要素,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、文化与社会背景。比如,“一国两制”是植根中国大地、具有浓厚中国政治文化底蕴,同时又体现主权、和平、包容与开放精神的国家制度体系。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与捍卫人类文明价值的过程中,在没有任何先例的背景下,开创“一国两制”,使之成为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的成果,其意义已超越中国,具有国际性。对这一原创性的中国宪法制度的生动实践,我们需要以中国的学术语言与学术话语,凝练学术命题,使之成为原创性的中国思考与中国实践,并以学术话语探索具有解释力与说服力的“一国两制”理论范式。

在“一国两制”实践进入新阶段,内地与港澳学者应积极挖掘“一国两制”这一源自中华大地的崭新的制度背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,以“一国两制”鲜活的实践丰富世界公法学体系,在知识变革的时代,让世界分享“一国两制”所蕴含的“和平、包容、开放与共享”的价值理念。杨允中先生为我们留下了“一国两制”理论研究的宝贵的学术遗产,它将成为不断变迁的“一国两制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最后借用杨允中先生于2012年《我的“一国两制”观》自序中的一句话结束我的发言。他说“本人虽日益逼近生命周期末端,但自问对‘一国两制’崭新事业心存厚望、充满期待,适当拓展观察的视角与深度,继续关注实践‘一国两制’的一些规律性认知,仍属必要与可能”。这是他的学术座右铭,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学者的使命、价值与担当。

2025628日在澳门学者联盟主办的“杨允中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座谈会”上的发言)

作者简介:韩大元,中国人民大学“一国两制”法律研究所所长。
文章来源:明德公法网
发布时间:2025/7/10
 
分享到: 豆瓣 更多
【打印此文】 【收藏此文】 【关闭窗口】